那是個與現在身處的冷氣房大相逕庭的午後,


約莫十小時前,我自覺無法像身後室友一樣忍受宿舍的熱浪,
於是我幻想著一種沁涼,那是從大自然原始的涼意,
從每一片綠葉散發出的誠意,常綠喬木皮孔遞送的邀請,
腳底踩下烘過的茶黃,仍舊婆娑, 沙沙沙。

我必須澄清,這印象不是闖進我腦中,而是起源好久之前
就住在我腦海,且帶著一種霸道的推銷氣質,訴說著她的好。


於是我載著盈滿機車後座的陽光啟程往






市立北投圖書館,一棟綠建築。





(對於綠建築的特色優點,這方面之闡述我不是專家,謹附上簡單介紹


中途迷路了一小段,但沿著陣陣撲鼻的硫磺味,
誰都可以篤信方向沒錯,
先前在山下看到的「磺港路」的路標,終於在十分鐘後嗅出其端倪。
這味道
不濃烈刺鼻,配著一旁有意仿日的溫泉旅宿,反富含著歷史性的曖昧。


於是我到了。


在我眼前的是一棟有如森林小木屋的建築,
意外喚起小時後對於外出旅遊住宿小木屋的童趣,
我的童年曾經相信所謂的飯店,應都得像一幢幢的木屋,
而不是鋼筋水泥飯店內分隔,然後掛牌的隔間。(我住的男一舍不正如此?)

圖書館旁有一條小小的水渠通過,
不論是否由於綠建築基地保水的原則,但毫無疑問形成了在外觀就形塑了沁涼的意境。

一進圖書館,滿滿的人潮,一幅又一幅攜家帶眷的中產階級生活,
老實講是有點失望,北投圖書館因其獨特反喪失了先天該被附有靜謐,
但觀光客如我,是沒資格說話的。

每台的相機,像極了手持的武器,
失心瘋似地展開凌厲攻勢,
終於俘虜每一吋的景緻,
俘虜了人們比不完的勝利手勢。
我想人們透過這樣的方式在描繪、釐清屬於自己的圖書館印象。
而我也訴說著那份心裡的關於圖書館的故事。
曾經對於圖書管理員這職務的綺想,在踏進這後就再度萌芽,
它毫不遮掩的提醒我這有多美好:能夠面對書、面對愛看書的人們,
與寧靜相處,與和諧相處,然後

我選擇低頭靜默


這無與倫比的美麗,會不會只存在村上式metaphor的長篇小說中?



揀了個靠窗的位置,拿出自行帶來的保羅˙柏爾斯的「遮蔽的天空」
關於沙漠,關於旅行 。
接下來我進入書中的世界,
真實世界的形象則像一艘即將沉沒前的客船的光景。




「他笑了,現在他領悟了。飛馳而去的火車只是生命中的縮影。

如果一個人想要思索生命的價值,免不了會無法肯定是與否......」






當我回過神來意識它的沉沒時,隔壁座位的小男孩已不知去向,
他桌上的書頁像出軌的列車,停滯在一群鈴羊奔跑的場面
那應該是本「非洲草原大驚奇」之類書名的書。

一群國中生在左前方書架窣窣的交談聲,
我感到一陣突如其來,且毫無時間性的耳鳴,

嘈雜聲不再。


......


......




然後寂靜,

寂靜。



悄悄地 昨夜開普敦的黑幕,轉降臨在北投了。



※  ※  ※


收拾朦朧,載著滿後座的寂寞歸去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nnia Erec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